俞吾金:得到学生承认是最高的荣誉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08-12-18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在课堂上,他是对每本书的不同版本、翻译和出版年代都了如指掌,连讲3个小时仍然妙语连珠的“魅力教师”;在课堂下,他是狮城舌战冠军队的幕后军师,是与学生们共解人生之惑的“知己好友”。

  俞吾金,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,曾是全国最年轻的哲学系主任,也曾是哲学界首位长江学者,而他更愿意珍藏的是学生给予的“心目中十大杰出导师”的称呼,他说,得到学生的承认是我最高的荣誉。

  “改革开放影响着我的一生。”俞吾金告诉记者,1977年恢复高考时,他还是电力建设公司的一名安装工人,放下课本已经10年。而高考无疑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。那一年,他考入了复旦大学哲学系。大学4年,俞吾金发奋读书,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,并破格从助教晋升为副教授。

  1995年,时任复旦大学哲学系主任的俞吾金在复旦大学掀起了一场关于“改革开放大思路推进哲学大发展”的讨论。在他的推动下,复旦大学启动了“哲学课程体系改革”项目,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本科生课程体系改革: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,坚持史论结合,将以往先学理论原理后学哲学史的课程体系改为先学史后学理论,将哲学原理置于历史的发展中来理解,同时,增设了哲学导论课,并在学生三年级时实施几类课程之间的分流,兼顾每个学生的兴趣、特点和个性化成长需求。

  2005年,“复旦大学哲学课程体系改革”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。经过10多年的改革和建设,哲学学院不仅开发了一系列精品课程、编写了一批示范教材,同时,哲学学院在哲学一级重点学科的框架下建设了强有力的教学团队,在这支队伍中一线教学骨干均为二级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。而哲学学院的课程也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,曾被一些学生认为“最没有实用价值”的哲学类公共课程成为学生抢着选修的热门课。

  令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鲁绍臣印象最深的是,“俞老师经常对我们强调说,学术研究需要研究人员耐得住寂寞,需要有‘十年磨一剑’的韧性,而不是‘一年磨十剑’的浮躁心态。”

  俞吾金对于“学术道德”的执著也曾被一些人视为“较真”。去年年底,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在校园网上挂出“2007年第1号”通告,向全校师生通报对3起学术剽窃事件的调查审议结论与处理建议,引发强烈反响。作为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主任的他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。

  “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,要认认真真地做学问,就得不受诱惑,甘于坐冷板凳。”俞吾金说,学问是个“水滴石穿”的事儿。不经一番彻骨寒,哪得梅花扑鼻香。而在他的学生的眼里,俞老师的言传身教则早已渗透在教书育人的点滴之中。

  为学生修改论文,俞吾金可以“精细”到“的、地、得”……最让学生们感动的是,俞吾金上课从不迟到,已经答应的讲座也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原因改时间。十几年前,那时他还住在离学校较远的凉城新村,一天早晨,他骑自行车去学校上课,谁知半路上,一个车胎爆了。他一看手表,到8点只剩15分钟,修车已经来不及了,于是就推起自行车一路狂跑。当他气喘吁吁、大汗淋漓地走进文科大楼520教室时,8点只差几秒了。而在那堂课上,他对学生说的第一句话是,如果100个人来听课,我迟到一分钟,就等于浪费了别人100分钟的宝贵生命。

  “学者乃社会之良心,学术乃天下之公器。而作为一名教师,我更深知教书育人的责任重大。”俞吾金说。

  本报记者 计琳